今天是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,欢迎光临本站 

湖北科技项目申报资讯

资金支持50-100万,11月8日截止!2025第二批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条件、额度、流程+主体适配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/10/31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想攻克产业关键技术、抢占未来产业赛道,申领50-100万元专项资助?本文全面解读2025第二批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技术创新+未来产业创新),拆解申报条件、双平台网上流程、10月20日-11月8日关键周期,助武汉企业、高校院所高效获取资金支持!
想攻克产业关键技术、抢占未来产业赛道,申领50-100万元专项资助?本文全面解读2025第二批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技术创新+未来产业创新),拆解申报条件、双平台网上流程、10月20日-11月8日关键周期,助武汉企业、高校院所高效获取资金支持!
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免费咨询:15855157003(微信同号)
深耕项目申报13载,我们为安徽、湖北、江苏、湖南、四川、陕西等重点省份的企业提供“前期规划→中期培育→后期申报”的全流程服务。我们不仅是材料专家,更是您的战略顾问,精准匹配政策红利,确保每一项关键认证成功落地。
为展现我们的专业广度,以下是我们精通的部分项目矩阵:
资质认定: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;
研发平台:企业技术中心、工业设计中心、技能大师工作室;
智能绿色: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、绿色工厂、两化融合;
专项荣誉:首台套、老字号、质量奖、科技成果评价;
知识产权:专利、商标、版权、软件著作权;工商财税同步提供专业规划。
选择我们,就是选择一个全面、可靠的成功保障体系——让您专注核心业务,将专业的事交给我们。
一、项目核心价值:武汉创新主体专属3大红利
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聚焦“补短板、攻前沿、促转化”,成功申报可为主导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培育提供关键支撑:
资金精准扶持:技术创新项目单项目50万-80万元、未来产业创新项目80万-100万元,企业需按1:1配套自筹资金(未来产业鼓励多渠道配套),可用于关键技术攻关、新产品研发等,如武汉某新能源企业曾获100万元未来产业资助,突破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技术;
产业升级助力:针对武汉产业“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”,支持形成产品化、场景化成果,例如汽车制造领域可攻克智能网联核心算法,光电子领域可研发高端激光器件,直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;
新质生产力培育:未来产业创新项目聚焦前沿技术(如人形机器人、量子科技),助力武汉抢占产业新赛道,同时鼓励产学研协同,加速“实验室技术”向“产业应用”转化。
二、申报关键信息:分类、周期与支持额度
(一)项目类别与支持重点
技术创新项目:
定位:解决武汉产业关键技术瓶颈,突出自主创新与产业带动;
方向:围绕光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、生命健康、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,开展核心技术攻关(具体指南方向见附件1);
成果要求:预期形成可落地的新产品、新工艺、新装置,需明确应用场景(如“研发的智能传感器用于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生产线”)。
未来产业创新项目:
定位:布局前沿性、颠覆性、未来性技术,培育新质生产力;
方向:聚焦人形机器人、未来显示、脑机接口、化合物半导体、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;
成果要求:突破“从0到1”的基础技术或“从1到10”的应用技术,为武汉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。
(二)实施周期与资金要求
执行期:原则上不超过2年(需在申报书中明确年度目标与验收标准,避免周期过长导致成果滞后);
支持额度:
技术创新项目:50万-80万元(企业牵头需配套1:1自筹资金,高校院所、新型研发机构无强制配套要求);
未来产业创新项目:80万-100万元(鼓励多渠道自筹,无强制比例,但需明确资金来源);
经费管理:立项后市财政资助低于申请额度的,差额部分由申报单位自筹解决,需在预算中合理规划。
三、申报条件:分主体对照,精准适配
(一)支持对象
武汉市内依法注册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新主体,包括:企业、高校院所、新型研发机构、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(如企业技术中心、重点实验室),鼓励产学研协同申报(合作单位原则不超过3个)。
(二)申报单位要求(分主体)
1.企业申报要求
(1)技术创新项目企业
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企业,需满足以下任一经营与科创活动指标(若企业属于武汉市研发型企业信息库在库企业,则可直接符合该类申报条件,无需额外满足下述指标):
1.若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≤5000万元,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≥5%,二是研发投入金额≥100万元;
2.若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处于5000万元(不含)-2亿元(含)区间,需满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≥4%(对研发投入金额无额外强制要求);
3.若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>2亿元,需满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≥3%(对研发投入金额无额外强制要求);
4.无论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处于何种区间,若上年度研发投入金额≥2000万元,即可满足申报条件(对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无额外强制要求)。
此外,企业需提供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,且报告中需包含研发投入相关明细,以此证明上述指标已达标。
(2)未来产业创新项目企业
主营业务需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技术/产品研发、生产或服务;
上年度研发投入原则不低于100万元;
特殊情形:上年度新成立企业,若为高校院所团队创办,可合并计算团队在高校院所的该领域研发投入(需高校院所盖章证明);若为母公司业务剥离成立,可合并计算母公司该领域研发投入。
2.高校院所/新型研发机构申报要求
需具备开展高水平研发的条件(如实验室、仪器设备、科研团队);
无明确经营指标要求,但需在申报书中说明项目与武汉产业需求的契合度(如“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可应用于武汉同济医院康复治疗场景”)。
3.合作单位要求
武汉市外合作单位不参与分配市级财政资金,仅作为技术支持或成果应用方;
需提供合作协议(明确分工、知识产权归属、经费分配、预期目标),加盖双方公章,申报内容需与协议一致。
(三)项目负责人要求
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(以社保关系为准),科研信用记录良好(无失信惩戒记录);
是项目核心思路提出者与实际主持人,具备领导创新性研究的能力(需在申报书中说明过往相关研发经历,如“曾主持湖北省光电子领域重点项目,获2项发明专利”);
同一负责人本次仅能申报1项,且不得承担未验收的武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。
四、申报流程:双平台网上申报,分阶段把控时间
(一)申报时间节点
企业/高校院所申报期:2025年10月20日-11月8日(建议提前3-5天提交,避免系统卡顿);
推荐单位推荐期:2025年11月8日-11月11日(各区科技局、高校院所等需完成网上推荐,逾期无法补报)。
(二)双平台申报流程(任选其一)
方式一: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(www.whwct.com)
登录系统:进入平台后,点击“项目申报”模块;
选择项目类型:用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,找到“产业创新专项—重点研发计划—技术创新项目/未来产业创新项目-第二批”,点击“进入申报”;
填写与上传:在线填写申报信息,将签字盖章的《申报书》及附件扫描为PDF上传(确保与在线内容一致,无密码、清晰可辨);
单位审核提交:申报单位用单位账户登录,进入“项目管理入口”,点击“推荐”,完成提交(高校院所直接提交至市科创局,其他单位提交至区科技局)。
方式二:市科创局官网(kjj.wuhan.gov.cn)
登录系统:进入官网后,点击“项目申报与管理—在线申报”,进入“网上办事大厅”;
选择项目类型:用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,选择“2025年度项目—产业创新专项—重点研发计划—技术创新项目/未来产业创新项目-第二批”,点击“进入申报”;
填写与上传:在线填写信息,上传签字盖章的《申报书》及附件PDF;
单位审核提交:申报单位用单位账户登录点击“推荐”,完成提交(提交去向同方式一)。
(三)推荐单位流程
归口管理:各区科技局(负责辖区企业、新型研发机构)、高校院所(负责本校项目)、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(负责特定平台项目)作为推荐单位;
网上推荐:登录“武汉市科技创新局项目管理系统”,审核申报材料后点击“推荐”,上传推荐函(盖章PDF)及推荐项目汇总表(系统导出,含盖章PDF及word版);
截止时间:2025年11月11日(推荐单位需提前审核,避免逾期影响项目申报)。
五、申报材料清单:规范准备,避免遗漏
(一)核心材料
《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申报书》(技术创新项目用附件2,未来产业创新项目用附件3,需项目负责人、申报单位签字盖章);
《科研诚信承诺书》(申报单位、项目负责人签署,加盖单位公章)。
(二)附件材料(按主体分类)
1.企业/新型研发机构附件
信用信息报告(从“信用中国”下载,近1年无严重失信记录);
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(含研发投入明细,需会计师事务所盖章;未来产业新成立企业需提供合并研发投入的高校院所/母公司证明);
知识产权材料(与项目相关的专利证书、软件著作权等,需清晰显示权利人、授权时间);
合作协议(如有合作单位,需明确分工、知识产权、经费分配,加盖双方公章)。
2.高校院所/医疗事业单位附件
知识产权材料(同上);
合作协议(如有,同上);
按需提供科研平台证明(如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批复文件,证明研发能力)。
(三)材料注意事项
考核指标需“可量化、可考核”:避免模糊表述,例如“研发出3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传感器,准确率≥99.5%,申请2项发明专利,年销售额预期达500万元”;
PDF文件规范:分辨率≥300dpi,命名格式为“申报单位+项目类型+材料名称”(如“武汉XX光电公司+技术创新项目+审计报告”),无密码、无倾斜;
立项后材料:需提交1份纸质申报材料(与线上一致,装订成册)及4份《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》(系统导出,内容不得调整)。
六、申报限制:6类情形不得申报
单位或个人已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联合惩戒的;
项目不符合有关保密规定的(如涉及国家秘密但未履行保密审批的);
项目已获得国家、省、市财政资助的(若为延伸项目,需明确与原项目的异同及继承关系);
承担武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且逾期未验收的单位(高校限制至二级学院,由高校审查);
同一项目负责人已承担未验收武汉市级项目,或本次申报多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;
今年已承担武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(仅企业受限,高校院所等无此限制);
申报数量限制: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限6项、其他高校限5项、医疗机构限5项、科研机构/企业等限3项。
七、武汉产业适配建议:提升申报成功率
结合武汉产业特色,不同主体可针对性规划项目方向,增强竞争力:
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:
光电子信息领域:研发高端光纤传感器、激光切割设备核心部件;
汽车制造领域:攻关智能网联汽车域控制器算法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;
需在申报书中突出“成果落地场景”,如“项目研发的技术将应用于武汉经开区汽车生产线,与东风汽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”。
企业/高校申报未来产业创新项目:
人形机器人领域:研发高精度运动控制芯片、柔性关节部件;
脑机接口领域:开发适用于康复治疗的脑电信号采集设备;
需突出“前沿性”,如“项目研发的量子通信模块,传输速率较现有技术提升50%,可应用于武汉量子科技产业园”。
产学研协同申报:
高校(如华中科技大学)+企业(如长鑫存储):联合研发化合物半导体材料,高校负责基础研究,企业负责产业化;
需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分工,体现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
武汉重点研发计划专属咨询15855157003(微信同号):1对1破解痛点
若申报主体遇到以下问题,可随时咨询获取解决方案:
条件判定:如“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90万元,能否申报未来产业创新项目”“高校二级学院有逾期未验收项目,全校能否申报”;
材料准备:如“合作协议仅签字未盖章,是否合规”“新成立企业合并高校研发投入,证明材料如何撰写”;
系统操作:如“两个申报平台选择哪个更高效”“提交后发现信息错误,能否撤回修改”;
我们深耕武汉市科技政策申报服务,可协助梳理项目方案、优化申报材料、对接推荐单位,提升申报成功率,助力武汉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技术、培育未来产业!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